咨询热线: 0833-2276293

电话:0833-2276293

邮箱:keyb@lsnu.edu.cn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弘毅楼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正文

上一条:关于推荐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奖专家的通知 下一条:转发: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在省属公办高校开展科研经费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

关于征求《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意见通知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3日 00:00   阅读次数:

校内各单位:

接省教厅文件《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着重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多点多极”发展,强化分层分类定位、推进科研评价改革,现广泛征求意见。请将意见稿于2013年9月5日之前,发送到:dog1967@163.com。联系人李良中,电话2276293.

科研处

2013年9月3日

附件: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引领,着重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多点多极”发展,强化分层分类定位、推进科研评价改革,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是我省科技创新的一支核心队伍和骨干力量,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成为真正的创新之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必须把握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主动服务,紧扣我省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全面提升创新和服务能力,突出3个方面的“紧密围绕”。

1.紧密围绕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一是积极参与信息、软件、生物、民用航空、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等6个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二是全面参与我省支撑推进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包括重点加强北斗卫星应用、生物医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物联网应用等相关研究。三是积极参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611计划”(60项关键技术,100个10亿重点产品和1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四是重点加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研发。

2.紧密围绕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融入区域发展。一是全面融入天府新区创新驱动改革试验区建设。二是全面参与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示范区建设。三是主动参与和支撑4个国家级高新区、16个省级高新区加快发展。四是积极参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

3.围绕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更好地整合省内外、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的人才等资源,创新体制机制,集中优势力量联合攻关。一是积极适应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应用的主体的改革形势,主动参与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参与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面构建高校创新服务支撑体系。二是全面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加强和稳固与企业长期、常态产学研合作,支撑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面向优势产业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要创新项目进行联合攻关,提升四川企业创新能力。三是全面构建创新服务平台和团队体系。按照产学研用合作共建机制,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发展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区”;“高校重点实验室”、“高校工程中心”、“高校工程技术转移中心”、“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基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区域与国别重点研究基地”新型智库等“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及创新团队、工程技术团队、成果转化团队等“团队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

二、着力高校科研服务体系建没,服务多点多极发展战略

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我省的三大发展战略之一。高校是实施我省多点多极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高校必须把握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要求,紧紧围绕多点多极发展战略部署,结合自身优势,确定服务的重点,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突出7个方面的“紧密围绕”。

1.紧密围绕高水平建设天府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将其培育成为成渝经济区最具活力的增长极的要求。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生态研究,推动生态建设。

2.紧密围绕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设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的要求。全面参与泸州、宜宾、自贡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积极参与支撑产业升级。

3.紧密围绕加快发展川东北经济区。提高天然气等优势资源开发利用和就地转化水平,建设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用5年时间建成经济总量近万亿元的新兴增长极。加强川东北经济区发展研究,参与南充、广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进川东北经济区天然气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促进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参与南部蚕桑、西充有机食品、巴中蔬菜、广安龙安柚等产业基地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撑提高丝绸产品、茶叶制品、乳制品和果蔬饮料等的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

4.紧密围绕推进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的要求。积极参与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及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协同积极参与,彭州、南充、彭山石化基地、乐山沙湾、德阳广汉不锈钢深加工基地、资阳南骏现代商用车、一汽大众成都发动机扩能提升等项目建设。

5.紧密围绕绵阳科技城走军民融合的发展道路,发挥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作用、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推动攀西经济区加快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发展需要,引导和支持优秀创新创业平台、团队发展,积极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6.紧密围绕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促进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积极参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础、国际化精品旅游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示范区建设。着力加强深入推进藏区新居建设、教育振兴、医疗卫生提升、社会保障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和扶贫解困行动等“六大民生计划”的有关研究。

7.紧密围绕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要求。支撑和服务于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用5年时间形成5个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10个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

在川高校要围绕上述七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服务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相关实施方案报相关部门备案,实施成效将适时予以通报。

三、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各类高校科技工作主线

加强规划导向,构建取向分明、定位准确、层次清晰、特色鲜明、作用突出的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根据各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按照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层次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多点多极发展战略要求,大胆创新,跟进贴进,准确定位,主动站位,寻找突破。

1从具有较强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能力上去定位。这类高校要重在发挥学科优势、科研优质平台优势和协同创新能力优势,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为其主要目标,对我省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建构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2从有效解决行业产业发展中的科技改造、技术创新等现实问题上去定位。这类高校要重在以智力和科技应用创新为支撑来支持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整合科技应用人才,以形成若干优势和特色突出的科技应用平台为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首要目标。

3从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去定位。这类高校要重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相结合,为当地的发展提供切实有力的智力、技术支持。尤其是要与我省四大经济区(城市群)、建立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关系,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创新发展路径。

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要走出去,接地气,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急迫需要紧密结合,坚持需求导向,把科研工作与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科研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着力推进高校科研评价改革,引导科技人员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科研评价要提倡内在价值的判断,正确看待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等数据库在科学技术评价中的作用。SCI、EI等收录论文数量只是科学技术评价中的定量指标之一,坚决纠正单纯以论文发表数量评价个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做法。科研评价要将质量和贡献放在第一位,不得以数量代替质量和贡献,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开展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工作。科研评价要坚持以国家和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科技自身发展目标为导向,要针对计划、项目、机构、人员等不同对象,根据国家、部门、地方等不同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科研评价标准和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要建立在注重原始创新、注重解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实际问题、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实际效益等考察内容基础上,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切切实实发挥好科研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切切实实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别不同评价对象,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首要,以贡献为考量,确定不同的评价标谁,创新评价体系。

1战略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中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导向,突出国家目标与科学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以科学技术前沿的原始性创新和集成性创新、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质性贡献以及优秀人才培养为主要评价标准。

2自由探索性基础研究的评价要以科学发展目标为导向,主要以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原始创新性成果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评价标准,注重原始性创新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

3应用研究的评价应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版权、标准、专有技术等)、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

4科技产业化的评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机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为评价重点,以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及其未来的产业化水平和发展前景为主要评价标准。这类科学技术活动要以市场评价为主。

5科技条件工作的评价要以给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提供支撑和服务为导向,以基础数据、资料、资源的准确性、权威性、系统性、连续性、共享性和处理手段的先进性,大科学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以及对决策的咨询与服务效果等为主要评价标准,要把对国民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作为评价重点,注重整合、共享与服务。

附件1:四川省“高校科研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名单

附件2:四川省高校科技创新驱动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征求意见)

附件3:四川省高校开展“高等学校科研评价改革试点”指标体系建议方案(征求意见)

附件1:

四川省“高校科研评价改革”试点学校名单

1. 四川大学

2.电子科技大学

3、西南交通大学

4.成都理工大学

5.西南石油大学

6.西华大学

7.西华师范大学

8.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9.四川音乐学院

10.乐山师范学院

11.成都师范学院

12.绵阳师范学院

13.内江师范学院

14.四川文理学院

15.成都工业学院

附件2:

四川省高校科研创新驱动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的方面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备注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产值贡献

高校科技成果间接拉动的产值及其占全省的比重

GDP贡献

高校科研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

其中:拉动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拉动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

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协整分析

投资贡献

高校科研拉动的固定资产投资额

高校科研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度

消费贡献

高校科研拉动消费额(含政府消费、居民消费)

高校科研对全省消费增长的贡献度

出口贡献

高校科研拉动的出口值

其中:拉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值

高校科研对全省出口的贡献度

其中: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贡献度

税收贡献

高校科研拉动的税收总额

其中:拉动的高新技术产业税收

高校科研对全省税收增长的贡献度

其中:对高新技术产业税收贡献度

就业贡献

高校科研创造的就业岗位数

其中:创造的高新技术产业就业岗位数

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与高校有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个数及其占全省比重

与高校有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值及其占全省比重

高校服务于各高新技术产业的R&D项目数及其占全省比重

高校服务于各高新技术产业R&D人员数(折合全时当量)及其占全省比重

高校服务于各高新技术产业经费内部支出及其占全省比重

对科技进步的贡献

(科技进步贡献指数)

科技活动资源指数

人力资源指数

财力资源指数

物力资源指数

科技活动成果指数

成果获得指数

成果转化指数

附件3:

四川省高校科研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议方案(试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学校自身评价

学术效益

每百人科技成果解决的重要学术问题个数(个)

每百人科技成果解决的一般学术问题个数(个)

每百人科技成果解决的重要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个数(个)

每百人科技成果解决的一般实际工程技术问题个数(个)

每百人科技成果解决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个数(个)

每百人科技成果解决的一般社会经济问题个数(个)

每百人参加国际会议特邀报告篇数(篇)

社会效益

每百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项)

每百人技术交易项目数(项)

每百人研究与咨询报告采纳数(篇)

每百人当年出版著作印刷数(册)

每百人SCIE、EI、ISTP及CSCD、SSCI、CSSCI、AHCI

论文引用次数(次)

每百人科技成果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个数(个)

每百人科技成果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个数(个)

每百人科技成果完成时培养的人才数(人)

每百人担任学术期刊编辑人数(人)

每百人面向公众进行科普活动宣传的人数(人)

经济效益

每百人科技成果拉动的投资额(万元)

每百人科技成果直接创造的产值(万元)

每百人科技成果间接拉动的产值(万元)

每百人当年新增项目经费(万元)

每百人获得国家、部门、省、市、自治区科技活

动经费(万元)

每百人获得企、事业委托经费(万元)

每百人科技获奖金额(万元)

每百人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出售额(万元)

每百人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带动产值(万元)

其它评价

上级科研成果评价主管部门邀请第三方机构(专家组)评价

科技成果影响力综合得分(分)

科技成果创新力综合得分(分)

科技成果发展力综合得分(分)

创新团队创新成果综合得分(分)

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科技成果综合得分(分)

经鉴定的重大科研创新成果综合得分(分)

上级科研成果评价主管部门邀请社会公众评价

科技成果对公众生活影响力综合得分(分)

科技成果惠及民生综合得分(分)

科技成果科普化程度综合得分(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