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 0833-2276293

电话:0833-2276293

邮箱:keyb@lsnu.edu.cn

地址: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滨河路778号弘毅楼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科研处 >> 项目管理 >> 项目申报入门 >> 正文

上一条:乐山市中区企业技术与科技服务需求2012.9 下一条:基础教育学科研究课题设计示例

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 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08年11月23日 00:00   阅读次数:

选题: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2.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3.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4.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请按此4部分逐项填写,限2500字内)。

一、选题: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选题的意义

在集体教学中,如何通过个别化教学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这是面对新世纪教育目标的挑战。

在汉语中“个别的”与“个别化”是两个经常混在一起使用的词,其实,它们是有区别的。

在英文中,个别的(individually)与个别化(individualized)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别的”指一对一的,“个别化”则是适应个别需要的,使每个人有其特色的。因此衍生出来的“个别教学”与“个别化教学”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对一的教学,后者并不是指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的个别施教,而是面向全体,兼顾学生差异的教学思想理念、方法策略的总称。在集体教学中只有“兼顾个别”,才能称得上“面向全体”。个别化教学是近代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但是以往的个别化教学,更多地是从认知的角度进行研究和实践,对于“情感”、“意志”及“个性”方面的问题也有所涉及,然而很少有人在集体教学中,对认知以外的其他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更没有把个别化教学与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而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是相互影响的。个别化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别需要,这里的个别需要,既有知识、技能学习方面的需要,也有情感、意志,个性发展等万面的需求。个别化教学的特点是:1)组织形式既可以是个别的,也可以是小组的,还可以是集体的;2)教学目标依每个儿童的现状为起点来确定;3)教学内容取决于儿童不同的水平;4)教学方法考虑到儿童不同的学习或个性特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得到充分的调动,智力水平得到最大发挥,心理状态在与教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反过来又提高了认知、情感和意志水平,发展了个性,逐渐地使儿童的心理达到--种最佳的状态,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看到在集体教学中,将个别化教学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渗透研究。因此我们决定在中小学进行《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的研究项目。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各个理论学派对健康人格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如:以佛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人格模式;以奥尔波特为代表的人格特质论的健康人格模式;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健康理论;以艾里克森为代表的认知人格理论的心理健康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健康人格模式等。虽然各个观点之间存在分歧,但是他们对健康人格共同特征的共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校心理作为一种职业,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以立法的形式得以承认。二次大战后,学校心理学不再限于矫治学生的心理疾病,而是向教育模式靠拢,包括教育方案的设计、实施及评估。在学校心理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有4种运动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它们是:心理测验、特殊教育、心理健康和学习理论的进展。心理学家、心理学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到学校心理学工作中来,使得学校心理教育呈现出三个层次:1)学校心理学家为有特殊需要儿童进行诊断、咨询、治疗,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2)学校心理辅导员为大多数儿童进行旨在促进发展的个别或团体的职业、学习、生活辅导;3)教师在教学中执行个别化教学计划。由于个别化教学计划的执行,学校心理与课堂教学紧密给合在一起。在这里,个别化教学计划仅是个别化教学中针对特殊儿童的一种教学手段。其实,个别化教学在当今是非常活跃的领域,如道尔顿的自学辅导制,文纳特卡制,特别是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的理论。这些个别化教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些个别化教学的理论家和实践者更多地是从认知和教学的角度对个别化进行研究。虽然布鲁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提出了“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然而后来的研究者并没有更多地把情感、意志和个性发展,即心理健康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现在看来是十分遗憾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在我国高校兴起,开始是对个别由于心理障碍导致损害自我生命行为的大学生给予紧急援助,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而后服务的对象逐渐扩大,年龄上从大学生扩大到高中生、初中生直至小学生。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健康的心理,源于儿童时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有进一步向低年龄延伸的趋势。从内容上看,起初是对个别的、少数的有心理障碍或不适应的儿童进行心理治疗与行为矫正。随着对心理健康认识的深化,预防先于治疗,重于治疗,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国家十分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紧接着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等万面的政策。这些文件不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研究者和实践者不但仍旧积极地从心理健康的自我接纳、人际关系、环境控制、自主性、生活目标、个体成长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研究,还按照《意见》中所指明的任务和途径,构建了从专门和非专门的两条途径,以及四种方式共同运作的主体工作模式。四种方式为:1)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少部分或个别学生的不适应和障碍问题进行咨询;2)开设心理辅导课,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学习、生活、职业辅导;3)渗透教育,在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4)建立家庭与学校沟通渠道。四种方式互为补充。

“课堂渗透”的方式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渗透”,就是逐渐达到的意思。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使每个儿童的心理达到最佳状态,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着眼于认知,对个别化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差异教学论》、“大差异教学的研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分组教学和分层教学的研究”等。到目前为止,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化教学领域都已取得一些成果,然而如何应用个别化教学的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认知领域以外的,诸如情感、意志、个性等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包括视角、方法、途径、目的),重要观点.

本课题立足于儿童个体间和个体内的差异,用个别化教学手段,去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渗透模式。

(一)视角:

每个人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不同就是“个体间差异”。由于个体间差异的存在,儿童在性格、兴趣、能力诸方面必然表现出差别,使他们在班集体中处在不同的位置。儿童本身内在的各种能力也有所不同,甚至有更显著的不同,此种差异就是所谓的“个体内差异”。例如:个体在理解力、说话能力、心理动作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关系能力、动机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差异。差异的存在使儿童在学习潜能,学习需要,发展风格,发展方向上表现出多样化。这种发展的多样化以及儿童之间的差别,就是个别化教学的立足点。更多地从儿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即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待个别化教学,这也是本研究的独特视角。

(二)方法:

本研究使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

l.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个别化教学,学校心理教育的历史、现状、不足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2.调查研究法:对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进行调查;

3.档案袋评价法:对儿童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评价;

4.行动研究法:在班级教学的动态环境中,研究如何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心理健康地发展;

5.教育性自然实验研究法: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单组实验,探索如何使用个别化教学策略对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进行干预;

6.经验总结研究法,以班为单位,用“解剖麻雀”的方式对班级中存在的利于心理健康的诸因素进行分析、归类,总结,摸索出发扬积极因素的方法和途径,并加以推广,推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整个研究中采取了有系统的、有层次的、多元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对各类学生开发潜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地发展。

(三)途径:

通过问卷调查、档案袋评价、学生座谈、研究者观察等方式,从学生实际中采集问题;将这些问题归纳整理,进行数描分析;通过分析发现规律,找出问题的实质;假设实质性问题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对积极的问题制定强化的方法和途行,对消极的问题制定个别化矫正方案;分别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使用“档案袋”法对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使用测验法进行阶段性评价。结果若有效,继续执行;效果若不好,可重新制定方案,或重新分析学生的问题之后,再按以上途径进行。

(四)目的:

应用个别化教学的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认知领域以外的,诸如情感、健康有关的问题,使“课堂渗透”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五)重要观点:

1.儿童之间存在个体间差异,儿童内部存在个体内差异。差异的存在是个别化教学的立足点。

2.每一个儿童都有个性,每一个儿童在不同阶段都可能会有学习困难,每一个儿童都可能有特殊的教育需要;每一个儿童都需要在普通教育中接受个别化教学。

3.在集体教学中,“兼顾个别”和“面向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义语,没有兼顾个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4.传统教学立足于共性,不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无法全面育人;个别化教学立足于个性,从个体差异出发,因材施教,实现潜能开发,全面育人。

三.价值: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一)创新程度:

1.探索--种通过课堂渗透,在集体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个别化教学策略;

2.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理念变为可操作、可重复的现实;

3.以个别化教学为手段,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渗透,这个角度的选择本身就是创新。

(二)理论意义:

1.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中“课堂渗透”的“个别化教学”的研究,探索一种在集体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个别化教学策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渗透途径;

2.尝试将心理健康之理论与教育干预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到课堂集体教学中,解决每个儿童心理发展中的认知、情感、个性等问题,丰富个别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l.在尊重个别差异的教学环境中,儿童心情愉快地主动学习,潜能得到开发,整体素质可以得到提高;

2.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中,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素质以及理论水平、研究能力均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研究基础:已有相关成果,主要参考文献(限填20项)

(一) 相关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

从1997年开始,作为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索质教育的理沦与实践”和“面向21世纪提高教学质量”的子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在全国成立了以研究学校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协作组,建立了一个注重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立体研究框架,侧重对中小学的实际指导。协作组通过3个月一期的《通讯》和一年一次的研讨会,把大家联系起来。几年来按照不同时期的研究目标,确定不同的研究内容,至今已连续召开五届全国性的研讨会和一届案例分析会。编辑出版了反映学校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刊物《通讯》共12期。编辑了《学会学习》、《智育与心育》论文集和《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评忻》案例集。正式出版了《心理辅导活动指南》中学版学生读本和教师读本。

个别化教学

“九五"期间,承担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干预》,在干预中,更多地着眼于课堂教学,在制定个别化教学计划和实施个别化教学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是这只是个别化教学的一个方面。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对课堂教学,尤其是对集体教学中的个别化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差异教学论》、“大差异教学的研究”,“合作学习的策略”,“分组教学和分层教学的研究”等。

(二)参考文献

l.Benjamia S.Bloom(1976)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 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 York

2.Fagan.T.K.:SchoolPsychology Past,Presentand,Future.Longman Publishing Goup.1994

3.Gutkin,T.B.:TheHandbook of School Psychology.John Wiley&sons,Inc.1990

4.Garol,D.R and CoreyLee M.Keyes(1995).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Revisited.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Vol,69,No.4,719-727

5. Green,J&Shellenberger,R.(1991).The dynamics of health and well-ness.Abiopsychosocial

approach.Fort Wort,TX:Holt,Rinehart&Winston

6.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文件)

7.林崇德: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2000年(3)

8.余国良、林崇德: “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研究”《心理发展与研究》1999年(3)

9.靳岳滨: “关于中学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教育学刊》]999年(5)

10.华国栋,《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

11.林增学,“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概述及理论构想”《社会科学家》(桂林),20006

12.范富民: “二十一世纪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心理学》2000年10,76-78

13.王书茶: “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14.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996年9月第-版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

1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

17.朱桂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调控策略”《教育时报》(郑州)1999年

]8.谭欣等: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6)

19.罗小媛: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置” 《现代教育研究》(长沙)2000年

20林美和: “从‘特殊性'谈‘个别化教学'” 《特殊教育季刊》(台湾)1983年(7)

关闭